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主要工作及2018年工作重点

2018年04月19日 21:04  点击:[]

立足新起点  抢抓新机遇走好新征程

为全面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地

的目标而努力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主要工作及

2018年工作重点

一、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以喜迎十九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强大动力,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未来宏伟蓝图,加快三校建设进程,不断提升内涵质量,全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7年考评结果中,我校位列第11位,较2016年有大幅提升。

(一)政治优势得彰显,党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1.胜利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建校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基本经验,客观分析了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确定了打造东莞现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东莞企业综合服务基地、东莞市民终身教育基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学校未来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实现建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意义深远而重大。

2.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方案》,在全校范围开展十九大精神大宣讲等系列活动,由学校班子成员、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宣讲团,充分利用思政课平台,多层次、多渠道、持续广泛深入的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15场次,通过校园网站、官方微信等,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使十九大精神入心入脑。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在各党总支增设纪检委员,配备二级院系专职副书记11名,增设建筑学院、学前教育系两个党支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支部一特色一亮点党支部工作品牌。组织基层党组织支委、党员代表100多人分2批赴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党性锤炼培训。

4.抓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党委的主体责任,组织全体中层干部及部分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参加第二期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网络培训。以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为载体,加强警示、示范教育,继续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工作,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工作的机制,全年对41位中层干部进行谈话,谈话内容共计142人次。

5.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加强对学生社团、外籍教师、外文教材、对外宣传等管理。学校官微全年共发布近300条微信信息,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广东高职高专官微排行榜中基本稳定在第四名,并获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官微优秀推文奖

6.做好群团统战工作。深入推进群团改革,扎实做好党的群团工作,团结广大师生群众和党外人士奋力建功新时代。召开学校第一届教代会暨第二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第五次学生代表大会,研究出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改革方案》等文件。及时统计更新学校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信息,联合东莞市农工民主党市委会共同举办《欣赏岭南情韵,弘扬中华文化》图画展。

(二)优化调整促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7.现代学徒制试点进展顺利。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基础上,申报获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等4个省级试点专业,试点规模和人数逐渐扩大。进一步理顺试点工作机制,修订运行规程,落实经费保障,高质量完成校内试点自查并提交省教育厅检验,积极申报第二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

8.混合式教育模式成效初显。建筑学院大岭山教学点正式启用,园林技术专业并入建筑学院,联合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岭南园林学院。依托乐学、乐习、乐创三大平台打造互联网+”教学新生态,推行基于项目的SPOC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首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组织和开展了 2017年度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4项。

9.专业建设更加科学规范。组织开展专业评估与监测,综合各专业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数据,结合自评情况,对各专业进行红黄牌评价。举行说专业竞赛活动,聘请专家对各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进行说专业培训,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内涵。成立学前教育系,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办学优势,新增政府采购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两个专业。

10.积极申报专本协同育人项目。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赴省内本科高校进行洽谈商讨专本协同育人事宜,有关二级院系积极准备申报材料,与合作院校保持密切联系,学校组织召开申报协调会,审查申报资料,最终确定联合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开展“4+0”四年制本科、三二分段专升本试点申报工作。

(三)立德树人强根本,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1.各类竞赛勇创佳绩。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校共32个项目13支代表队获得省一等奖,17支代表队获得省二等奖,19支代表队获得省三等奖。并且获得国赛二等奖3项,国赛三等奖2项。特别是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实现了在大挑省赛中特等奖零的突破。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中,获省三等奖以上的共计19项,获奖数量创新高。

12.招生就业细致周到。2017年是建校以来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共招收3830人,首次开展依据学考成绩录取工作和制作手机版招生宣传简章,增加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招生专业数量4个,选取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会计等两个专业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招生模式。积极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线上线下双指导的功能,举行SYB创业培训活动,以创业促就业,对各类就业质量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就业情况,发布《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3.服务管理创新优化。利用移动新平台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完成了易班工作站及工作小组组建和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易班网薪及活跃达人评选活动,推行阳光健康跑,跑步日均约为1200人。做实学生资助,发放国家奖助学金444.2万元,国家助学金150万元,学校助学金28.8万元,困难学生补助43.803万元,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下移,新建心启点团体辅导工作坊与心艺音乐辅导工作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自我效能

(四)面向需求显优势,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14.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学校结合东莞产业布局情况,面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机器人等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了电子信息技术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并在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过程中给予资金、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扶持,激发各中心的科研活力,全面提升解决各中心综合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目前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我校省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正式挂牌,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机器人市级创新平台。

15.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作为东莞市财政局绩效评价服务购买的第三方中标单位,先后完成了来自于东莞市财政局及其下属各镇街财政分局、科创局等单位委托的各类财政支出评价项目70余项,参与学生达到300余人,实现社会服务到款额100多万元。学校承接了东莞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安监局、虎门镇工会、广电网络东莞分公司等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开展各类企业员工培训、少儿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全年培训约8000余人次。

16.科研成果更加丰富。2017年共获市级以上项目立项53项,横向项目33项,政校行企合作项目25项,获得专利授权9项,技术服务项目纵向项目到账资金78.6万元,横向项目到账资金294.8万元,学校配套资金174.44万元。1项课题获得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是全省高职高专唯一的体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3项课题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立项。

17.筹建东莞安全风险管控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与中智国际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筹建国内第一家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研究机构-东莞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校领导亲赴北京,拜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单位,做好筹建的对接和考察工作。该研究院拟采用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组建,为东莞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当好决策参谋、提供技术支撑、做好服务保障。

(五)引育并举见实效,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18.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拓宽引才渠道,赴北京、大连、杭州、成都、武汉等地参加应届博士生专场招聘引荐会,同时在国内知名网站和学校官网发布常年招聘计划,通过组织面试和考核,引进各类人才20余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 4名,副高以上职称5名。赴台湾举行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场洽谈会,全职引进台湾教师4名,均为博士学历,其中具有教授职称3名、副教授职称1名,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19.积极开展选拔与培养。先后开展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遴选出双师素质教师45名,骨干教师50名。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近300人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培训学习一周,推荐1名教师申报国家公派出国项目,4名教师参加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选派11名一线专任教师赴台湾高校跟班学习、1名教师赴香港进修学习、1名教师赴英国学历进修等,全年共组织各类人员集中培训4次,培训累计达340人次。

20.提升教师能力与水平。精心组织了教师教学竞赛,邀请省内高校专家、教授担任评委,设立五大环节和三级平台,激活了青年教师的潜能,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思政部苏楠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成为我校首位入围教育部教学比赛并获此殊荣的老师。媒体传播系魏华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组织举行5场开放课,2场教学主题沙龙,做好74位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

(六)深化改革重创新,服务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21.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围绕质量诊改实施方案,制定了诊改标准,出台了系列制度,围绕学校、专业、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进行诊改,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实施第三方评价,并将诊改工作的建设内容纳入学校示范校、一流校、创新强校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现已构建起三个层级的诊改组织架构,成立诊改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名,统筹协调全校的质量诊改工作,顺利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省级试点单位。

22.激发教职工干事热情。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制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部门绩效考核方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中层干部绩效管理办法》,部门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由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制定,在2107年度考核中予以执行,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23.提供优质后勤保障。认真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对全校33个二级部门的资产现场盘点,规范明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出入库、审核流程和报废流程。切实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完成雅园新村公寓的分配,成功申请松山湖幸福花园130余套。顺利完成网球场改造,培训楼厨房设备安装等10多项重大项目采购工作。完成两栋学生宿舍加建、图书馆报告厅天面雨棚改造等29项工程,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4.统筹安排财务资源。改革部分预算项目,制定相应支出比例,及时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跟踪、调整,加快盘活资金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正式启用一体化报账大厅,推进财务工作服务方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广泛收集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报账流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报账审核手续,通过减少现金支出、强制公务卡结算和必须对公转账等办法,有效地提高了预算执行率和资金安全性。

25.推动安全文明建设。全年共组织4次全校安全大检查,整理隐患台帐,限期进行整改。开展“‘互联网+’大学安全教育课程,以案说防安全讲座、消防疏散演习等系列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依托学生社团组建了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约80余人的消防公益宣传队,不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更换过期、老旧的灭火器1993个,应急灯指示牌222个。

(七)文化荣校添生机,传承创新工作突显特色

26.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举行人文素质教育论坛,聘任一批校外导师。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举办各类晚会、大赛、文化节、社团活动等全校性文化活动76场,利用茶艺社、醒狮社、汉学社等学生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行校园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组织师生赴虎门沙角部队慰问演出,培养爱国爱军情怀,吸引2017年深莞惠汕河流动大舞台五地文艺展演(东莞专场)走进我校,实现文化资源共享。通过莞香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发展传统文化社团、大学生辩论赛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以及实施院系两级青马工程,引领广大同学践行核心价值观,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27.丰富社会实践载体。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通过扶贫支教、公益服务、走访调研、模拟市场等形式,全年共3600多名学生、16支队伍活跃于东莞大部分镇区以及广东粤东地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当地社会发展,同行实践队荣获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学校志愿者先后参与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马拉松、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2017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研讨会等志愿服务工作,新增4个定点探访活动,全年5958人次参与,总服务时长达26428小时。

28.培育优良班风学风。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学习载体的多样化、生动化和主题教育的持续化、常态化。借助《学在东职》、心理体验课等平台,吸引学生把目光精力投入学习、投向未来。发掘一批身边优秀典型,举办向身边榜样学习讲出好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进取之心。培养一支过硬的优秀学生队伍,引导、监督、帮助整个新生班集体形成良好风气,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我们的宿舍家园2016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八)开放活校促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持续深化

29.合作内容、形式丰富。扩大与国(境)外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合作规模,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举办中外学分互认项目,与德国梅克伦堡州施特拉尔松德市手工业协会共同开办中德汽车检测与维修师班,利用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优势,培养国际化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全年共举办了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4个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30.境外交流积极踊跃。共选派29名学生赴台湾开展为期一学期至一学年的交流学习,3名学生赴美国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7名学生赴新西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短期交流学习。选派6名人员赴新加坡开展职业教育调研, 6名人员赴英国开展职业教育调研,并与英国三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承办2017年莞台大学生夏令营,参与2017年粤港暑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

31.对口支援力求精准。学校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捐赠教学物资,与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交流。相关系部领导、教师赴省内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帮助其提高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水平。学校对口支援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入选教育部《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2012—2015)》,成为全省10所高职院校之一的职教援疆工作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过去一年,我们在图书、数字资源、实训基地建设、食品卫生监督、培训楼建设、民生建设等都取得了诸多成绩。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还不足,内在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及成效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团队合作能力有待增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结构和数量不够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尚不明显等等。这些困难不足,我们将在接下来工作中重点关注和尽力解决。

二、2018年工作重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东莞升格地级市3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校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和会议的精神,以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发展目标为动力,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强化八个抓手,实现八个提升,立足学校发展新起点、抢抓职教发展新机遇、走好东职建设新征程,加快由东职速度东职质量的转变,推动新时代东职院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迈向新高度,力争跨入全省“十强”

(一)以加强政治建设为抓手,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

1.扎实开展“三进”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和途径,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努力培养一批“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强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各类阵地管理,确保其始终成为教书育人的良田沃土。要善建、善用、善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建立完善党委领导学校发展工

作体制机制,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抓好党委班子的自身建设,在新时代下更加坚定自觉地聚力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能力。完善党委定期分析学校发展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等制度,深化对职业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宏观形势分析、预测和研判。建立重大决策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3.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推进21个党总支(支部)建设标准化工程,尽快理顺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放松。紧盯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目标任务,提升攻坚克难意识,狠抓落实,抓好学校部署的各项工作,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找准基层组织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使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4.全力推进从严治党。要将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和依规治党、依法治校有机结合,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校相统一,推动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全覆盖,深化新形势下的监督执纪问责制度创新,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作风建设,严格做到廉洁自律,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懒作为行为。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实现既定目标。

(二)以贯彻党代会精神为抓手,提升顶层设计的高度

5.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要把学习贯彻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制定宣传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宣传主题和形式,充分利用校园媒介、网络和新媒体,营造全校学习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良好氛围。组建党代会精神学习宣讲团,开展党代会精神大宣讲党代会精神大家学等系列专题活动,增强学习宣传的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实践力度,增进师生们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

6.围绕主题抓好贯彻落实。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把贯彻党代会精神与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部门职能,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落实举措,明确思路、统筹协作、细化措施、强化责任,增强技能人才和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努力办好新时代东莞特色的职业教育,奋力写好东莞职业教育的奋进之笔。

7.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既要坚持胆子大,又要谋求步子稳。学校改革事业已经到了集中攻坚期,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新特征,各部门要主动认领责任,增强改革主动性,积极谋划推进发展所需教育教学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梳理学院统战工作制度,促进统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科学把握,增强改革系统性协调性,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走的渐进办法,确保二级学院改革、职称评审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取得成效。

(三)以加强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三校建设的成效

8.坚持六业贯通建设理念。推进三校建设应遵循以办好专业为出发点、以强化职业为特色、以注重学业为根本、以重视就业为导向、为鼓励创业为引领、以成就事业为目标的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建设质量。全力以赴迎接2018年省示范校的验收工作,认真总结创示以来的工作成绩,对照优良等级验收标准,补齐短板,扎实推进,充分准备各项验收材料,确保验收顺利通过。强化一流校建设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建立横向和纵向的交叉管理体系,明确节点任务指标,提前做好重大项目规划。

9.推进四个精准对接机制。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环境里,学校不仅要积极地融入国家、地方战略格局中,而且要发挥人力、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优势,深入推进专业布局精准对接产业结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招生录取人数与我市主导产业规模相适应,并务求专业理论、技术创新与时俱进,提高与我市产业结构的协同性和匹配度,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强化专业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课程建设精准对接岗位能力,制定学校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引导优质课程建设,优化数字教学资源,基于双核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既要关注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职业核心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的提升,夯实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教学模式精准对接生产实际,制定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创设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升级教学内容,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力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与水平,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具体的生产项目或产品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使生产实际成为教学模式中首要因素;培养体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优化校内外培养环境,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交叉融合,满足多层次需求,通过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精准施策,为社会输送更多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

10.建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学校要在上一年实行的专业红黄牌评价基础上,努力做好专业建设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方面按照一流校建设计划,加快推进一流专业各项任务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统筹兼顾非一流专业,在创新强校等规划建设之中,大胆创新发展思路,勇于开拓路径复合发展,补齐专业建设短板,努力突显其专业特色,逐步扩大有效供给、精准供给,实现各专业全面发展。力争在专业布局、人才供给、合作途径、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11.重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省试点院校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构架,健全质量保证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参与质量保证的质量文化氛围。建立专业质量诊改的保障体系,对专业诊断与监控,研究制订出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对重点专业试行专业诊改,进一步提升校企融合程度和服务社会能力,借助外部诊断结果促进专业自主诊改。

12.建设形成自身专业文化。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打好文化牌,要立足于专业历史、珠三角区域、东莞行业和企业等多种情形和要素,逐步探索和构建起自己的专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理念和体系。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过程中,从历史现状、职业发展、市场需求、社会评价等方面入手,总结形成不同的专业文化。专业规模较大的专业或专业群,要把其专业文化探索形成并上升到校园文化层面,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

(四)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提升服务产业的贡献

13.服务面向紧密结合区域专业镇。《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主动将服务面与松山湖、大岭山、寮步等一园六镇和虎门、长安、横沥等专业镇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技创新与现代服务相结合,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专业镇协同创新发展。一要做:聚焦优势产业及“倍增计划”企业,提供精准、贴身、高效的专业服务。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围绕企业需求组织合作项目,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技术路线图,深入实施一镇一品战略。二要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协同创新效能。统筹发挥政、产、校、企、研各方面作用,创新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协力的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三要做:延伸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人才服务,以互联网+”推进平台服务模式创新。

14.科研服务紧密结合技术进步。主动与我市乃至我省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或上市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合作机制。以建筑学院及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切入点,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4个深入对接。主动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依托现有的6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智力密集和智力源头的优势,有机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教师创新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15.全力建设产业学院。学校要以岭南园林学院为基础,充分发挥五大职教联盟(集团)和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指引,以新工科专业为重点,以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联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进行通力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在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实施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合作,共享合作成员设备与设施、技术与信息、教学与实习、师资队伍、生产基地、就业创业等优势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技能型人才。

16.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领域,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助力东莞本土企业走出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配合国外的中资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17.强化教师的主业意识。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其主业。学校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特色办学,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充分发挥导向激励、价值认同和情感陶冶作用,积极探索教师专业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从写好每一篇教案入手,到高效上好每一节课,再到用心做好人生导师,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教、精业立教、勤业守教、乐业从教。同时,学校下一步将科学构建教学名师奖励机制,设立校级教学名师奖教师奉献奖等,授予突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进一步增强教师从事教学的荣誉感,有力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教学精神养成。使热爱教育、潜心教学、尊师重教在全校蔚然成风。

18.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探索多群体、多维度的师德考评层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进修学习、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要广泛宣传校园师德典型人物、事例,评选师德师风标兵,讲好东职师德故事,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风尚,争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师生中和社会上有良好声誉的优秀教师。

19.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承接好职称评审权的下放工作,认真做好我校职称评审工作。强化职称评价导向,重点突出师德师风、能力业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逐步完善职称评价的机制和标准,对教学、科研、思政、行政、教辅等岗位实行分类评价,探索建立适合我校的科学合理分类评价标准;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在同行专家评审的业内评价基础上,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优化岗位设置管理,严格聘任程序,充分尊重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科学制定考核的办法和细则,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引导教师把精力更多投入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0.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遵循按需设岗、合理规划、严格考核、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尊重教师的差异性,特别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传帮带,强化师德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加大教师国内外培训力度和教学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师队伍水平。进一步明确专业能力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使教师有章可循、对标教学。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积极构建学、讲、研、用四个维度一体化的理论学习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师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1.补齐教师队伍短板。注重统筹内外两个平台,对内我们要认真查找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促使专业化培训、国际化学习,为教师职业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要培养造就好专业带头人,并有效激励促使积极发挥作用,建立老、中、青三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尤其是要建立起青年教师的有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团队效应。对外我们要加大实质性合作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加强与行业企业、机构等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教师来源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并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的培训,建立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教学标准和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办法。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举全校之力广揽人才,真正实现专兼结合、双师组合,从而开创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22.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水平。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提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资源,并坚持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进行转化和更新,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学习更新观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支持措施,强化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学习者角色,促使教师掌握、运用适合自身所教课程的常用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加强其慕课、微课的建设技能,提高所教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水平,进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整体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以对接学生成长为抓手,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23.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准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十九大精神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典型人物示范作用、社会实践育人作用、校园文化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德育工作贯穿至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全过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党政联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形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做新做活做实思政工作。

24.广泛搭建成长平台。要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广搭舞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载体,创新利用微信、微博、青年之声、易班等新媒体,加强思想引领。要继续抓好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育和储备工作。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赛事、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搞好招生、就业服务,实施招生就业“阳光工程”,力促生源好、就好业。

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大楼建设,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健全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推行“专业+”改革,建立学分转换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精准做好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增强与优质大企业、优秀企业家的对话沟通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双创平台,努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提升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水平,进一步推动创业孵化工作。

(七)以创新方式方法为抓手,提升行政治理的效能

26.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以师生的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等为中心,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出发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库、统一门户、统一信息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升级人事、教务、科研、迎新、离校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行政效率,消除信息孤岛,促进校园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同时,要积极探索手机一卡通功能,开发校园移动APP,使师生实现一机在手,通行全校

27.优化行政管理机制。以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二级学院试点改革为统领,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二级学院、系部的干事活力和自主性,实现自上而下的有力落实和自下而上的活力释放。学校要把握好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出台指导意见,放权给二级学院,扩大其自主权,使其主要负责该部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财、物,充分发挥二级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勇作为、敢担当,推动学校整体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28.坚持依法依规治校。要以学校章程为根本,正确处理各项关系,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做到以人为本,特别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方便广大师生、为广大师生服务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学术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学校职称评审专家库,保证今年职称评审工作顺利进行。健全民主制度,严格按照三重一大要求,充分听取民意,积极发挥群团、统战在学校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29.全力做好精准扶贫。要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安排,通过前期驻村工作的经验,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的对惠来县两个村开展系列帮扶工作,持续实施三大民生保障工程,驻村队长和各结对帮扶责任人要紧扣贫困人口就业、危房改造、子女教育等关键问题,充分运用相关政策,结合项目、突出重点、加快步伐、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八)以法治善治和谐为抓手,提升东职师生的幸福感

30.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要以省安全文明校园评选为动力源泉,结合省安全文明校园检查组对我校提出的存在问题,认真梳理总结,从细节入手,有针对性的扎实进行整改,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重点落实消防设施维保工作,完善校园车辆管理细则,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虚心接受师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并及时改进,进一步树立校卫队良好形象。

31.加大校务公开力度。校务公开要因事制宜、灵活多样、便捷实用,多渠道、分层次地公开。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网站、微信平台、师生群等各种载体,畅通公开和反馈渠道。持续做好采购、招标、财务、人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校务公开,同时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等事项以及上级部门要求公开的事项,都应主动公开。要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加强校务公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校务公开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和督促检查,促进校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常态化。

32.有序推进服务管理。加强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通报反馈和考核管理,对金额较大、涉及招投标的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发挥财务的预测功能。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力争在2018年收费系统中开通微信支付、支付宝功能。不断提高执纪监督水平和审计水平,继续做好采购、招生、招聘等重点岗位和重要事项的过程监督,落实防控措施,开展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相关审计工作。加快培训楼厨房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在试营业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为今年正式营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不断优化后勤服务流程,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3.心系情牵师生福祉。加快确定学校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学校建设布局方案,加强与上级单位、市有关部门的沟通,确保在今年能够正式启动建设。对学校行政楼正门改造、东门改造、自行车车棚等工程要尽快落实,完成能控平台建设、节能灯具改造等节能减排工作。热情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最大程度方便教职员工办理各项业务。做好幸福花园公寓分配,及时对困难教职工安抚慰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职工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面对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让我们以十九大精神和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以久久为功的耐力,以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干劲,写好奋进之笔,贡献时代之智,奋力走好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新征程!

关闭


Theme Careta by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