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8月开始筹建。2009年4月,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及教育部备案。2009年9月,学院正式招生。为保证学院科学定位、规范起步和有序发展,根据全国和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珠三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贯彻“瞄准市场、服务地方、强化技能、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内涵,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学院定位
立足东莞,辐射珠三角,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以专科教育为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适度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等多科协调发展,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物流、管理等制造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专业体系;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致力于培养服务于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技能教学型高校,力争10年内建设成为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即2011年-2012年为第一步,将学院做大,学院的规模达到12000人;2012年-2014年,将学院做强,按照省示范性高职的标准建设学院,达到省示范高职的标准;2014年-2015年,将学院做优,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标准建设学院,为把学院建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全国一流高职学院夯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
1. 学院的发展与东莞、珠三角和广东省同一时期的发展相匹配;与构建和谐社会排头兵的要求相适应;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
2. 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人才强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保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办学规模
从2011年开始,学院在校生规模达12000人,其中,全日制高职大专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2000人左右。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2011年,职业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次,且以后每年逐步递增。
(二)师资队伍建设
1. 规模目标:至2015年,专任教师占事业编制教职工总数之比达到65%以上,生师比达到16:1,企业一线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比达到1:1。
2. 结构目标:
(1)学历结构:至2015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95%,主讲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2)职称结构:至2015年,专任教师中受聘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讲师50%左右,初级及以下20%左右。
(3)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保持在70%左右,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
(4)“双师”结构:至2015年,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5)专业结构:根据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形成相对均衡的师资专业结构,并加强重点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
(6)教师在职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及国内外访问学者活动的人数每年不低于25%,专业课教师年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不低于80%。至2015年,90%的教师取得现代教育技术证书并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取得现代教育技术证书,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达到10%左右。
(7)至2015年,院级专业带头人达到40人左右,其中重点专业应有1至2名广东省属高校知名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50人左右,其中广东省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左右。
(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以建设鲜明高职特色、园林化、数字化、节能环保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加强高水平的规划,注重文化和人文景观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以满足学院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需要。
1. 校园建设:学院现有教学用房4万平方米、实验用房3万平方米、实训用房4.5万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14.6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2万平方米、图书馆2.3万平方米。2012年将完成体育场馆、培训楼和教工住宅的建设工程,面积5.1万平方米,学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4万平方米。
2011年完成新增100亩土地的办证手续,并全力推进学院第三期工程(含学生宿舍、综合服务楼、科技与创新中心、青年教师公寓等)的建设工作。
2.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按照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每年投入实训、实验设备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力争建立3-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特别是规划好园林技术实训基地(含拓展基地)的建设工作,院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50%。
3. 图书馆建设:2011-2015年计划累计投入经费2800万元,力争2015年达到馆藏图书60万册、中外文期刊1450种、电子资源数据库10个,阅览座位达到2500个。筹建容纳300机位的电子阅览室,满足师生电子资源阅览的需求。
4. 校园信息化建设:全院各类信息点(包括数据、语音、电视及监控、防盗报警等)达到23000个;主干网络万兆光纤到楼宇,千兆到桌面,互联网出口达1千兆;建设以万兆核心交换与万兆高级防火墙为主的网络汇聚中心,以及支持100TB以上的大容量存储和异地灾备的数据中心;建设重点覆盖行政楼、图书馆及休闲区域等的无线网络;建设基于三大基础平台的数字校园,为师生全面提供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工作、数字化生活的服务。
(四)专业建设
建立企业行业专家为主的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分会,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对接东莞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抓好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工商管理、财会金融、艺术设计、旅游酒店等七大专业群为重点,至2015年,共新增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包装技术与设计、电子商务等20个专业。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东莞产业及企业要素融入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院级重点专业7个,申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以上;以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鼓励博士、教授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5万人次以上,申报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2个以上。
(五)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为主的校内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引入毕业生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每年校内评教面不低于95%,毕业跟踪调查率不低于85%。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要求毕业生基本取得1个以上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双证率”达95%以上。
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研究、教学成果培育、教师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竞赛。至2015年,建成院级优质课程15门,申报省级优质课程5门;培育院级教学成果10个,力争省级和国家教学成果取得突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推进数字化教学,建设较高水平的网络课程40门以上。建立以赛促学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力争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六)招生就业
五年内,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100%,录取新生报到率平均≥80%。
2012-2015年,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率≥80%,就业对口率高,起薪高,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社会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或工作称职率≥80%。毕业生在本地区(行业)有良好声誉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七)科技开发
每年投入科研经费不少于60万。五年内,力争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厅级科研项目50项,应用技术类企业合作项目100项,每年公开发表论文年增长量5%,每年核心期刊论文比重15%,出版专著和专业教材75本,有重要价值的调研、咨询报告10篇。从2012年开始,学校每年从事业费总收入中划拨5%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办学定位,牢固树立质量观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真正做到把培养高技能人才放在首要地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规律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的实际,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1.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全面推行“订单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工学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运行及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积极推进弹性学分制管理,建立具有个性化教育特征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包括院、系(部)等各个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逐步建成一支精干、务实、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制定严格的高职质量标准体系。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实行全员、全程的质量管理。至2011年底建成全院的数字控制教学质量监控网络中心,实现教学管理监控的自动化。
(三)突出专业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1. 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和课程建设。
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达到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工科学生不少于总课时的40%,人文学科不少于30%。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并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2. 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动态调整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和技能训练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系统。
建立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形成学校与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 课程建设
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教学环节。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行业企业为主,将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职业资格标准;再以学校为主,将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课程。大量开发模块课程、综合课程,突出实践课程。探索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建立与职业岗位群要求相适应、模块化、组合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使之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进而形成我院的课程特色。
4. 实践教学
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注意紧跟高新,适度超前。实践教学实现三贴近: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
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践操作前的理论教学提供多种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课堂入企”和“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践教学有经费保障,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育人为本,以诚信、敬业为重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2.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院重点课程来建设。规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拓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在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中的作用。
3. 坚持从严治校,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加强全员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结合,自律他律共存,注重学生自管”的工作体制,形成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校
1. 师资队伍建设
(1)成立学院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师资建设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实施人才的“内培外引”战略,采取特殊政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来我院任教。
(3)大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完善省级专业带头人、院级专业带头人、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梯队培养体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进一步完善、落实青年教师助教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特别是实训课程教学的实操技能。
(4)进一步优化学院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技能、低年龄的优势结构。
(5)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高比例建设一支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任教师队伍;聘请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形成理论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老师、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组成的团队讲授的教学模式。
2.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各级领导班子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2)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以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建立健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在建立管理干部队伍分类档案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为管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干部的组织力、执行力和落实力。
3. 人事机制
(1)控制人员编制。根据国家编制政策和东莞的有关规定,确定和调整我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2)建立现代大学管理机制。建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推行目标责任制、现代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上岗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激励机制。学院在加大优劳优酬力度的基础上,使教职员工的平均收入逐年得到提高。
(4)完善各项考核评价机制,分层次进行考核。不断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
(5)完善各类继续教育、教师下企业锻炼轮训、双师的奖励办法等制度。
(6)探索建立管理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互通的立交桥。
(7)加大经费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额度;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
(六)服务区域经济,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1. 根据东莞、珠三角经济发展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2. 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设置、制定体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制定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管理文件和教学指导文件,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
3. 面向社会,采取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开展职业培训,使学院成为东莞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再就业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加强科研工作,做到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科研为东莞经济建设服务,重点做好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立项,提升教学科研的层次和水平。
5. 积极发挥学院辐射带动作用。主动承担对本地区职业院校的带动责任,积极开展与省内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交流合作工作。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1.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修订完善校园总体规划,确定校园功能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建筑风格体现地方文化特征,与学院地位相匹配;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用房条件,保证学生良好的住宿条件;实现校园功能完善、设施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的建设目标。
2.加强实训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善实训、实验教学条件。围绕实践型教学和技术创新的需要,理顺实训、实验室管理体制,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强化实训、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以实训、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实训、实验室建设,形成按功能区划、跨专业的公共实验教学大平台;加强实训、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推进实训、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3.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办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图书馆为目标,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藏、借、阅、管”一体化服务为模式,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为宗旨,按照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努力建成馆藏文献资源丰富、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管理机制科学、服务功能完备、阅读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化图书馆,满足学院教学科研的信息需要,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4.建设数字化校园。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又好又快建设第二期弱电工程项目,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八)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1. 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第一要素,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与育人氛围。
2. 创新办学理念,凝练学院精神。深入研究、发展我院的办学理念,凝练学院精神,用具有东莞特色、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凝聚人心、指导工作;注重育人、注重品牌、注重实效,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逐步构建起以学院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体系。
3. 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行为规范。逐步形成符合法治精神、时代要求和办学规律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文化;制定完善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和校风。
4. 规范视觉形象,打造文化品牌。启动学院视觉识别系统,维护学院形象标识的统一;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与管理,逐步增设校园人文景观;组织引导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着力打造若干个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
(九)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
1. 强化服务意识。学院党政机关、教辅、行政后勤各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理清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2. 深化后勤改革。坚持为学院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按照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创新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规划期间,打好基础,建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后勤保障体系。
3. 加强财务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逐步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院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院。
附件: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
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十二五”规划
4.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