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质量 > 就业指导 > 正文
毕业生要避免“慢就业”怪圈
2023年09月15日 08:30 点击:[]

什么是“慢就业”?对毕业生而言,慢就业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是很多应届生一直思考的问题。那么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高校毕业生在求职道路上该如何选择呢?

什么是“慢就业”?

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暂时性不就业”状态,具体表现为:部分毕业生选择游学、考研考公或者创业等方式来延缓就业。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在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慢就业群体虽能一定程度避开求职高峰,获得职前缓冲期,但需要警惕的是,慢就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经济成本,并且在盲目拖延中很可能转化为“懒就业”,甚至最终成为“啃老”的遮羞布。

“慢就业”产生原因

1、求职观念转变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一言以概之即——不着急就业。相较以往,当代青年人的表现更为“淡定”:一是他们更注重就业质量与内在精神感受,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职业选择;二是在选择职业时明显更为谨慎,害怕“踩坑”的心理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慢就业则成为了许多毕业生心目中的“较优方案”,这也是慢就业大军逐渐壮大的原因。

2、内外认知偏差

由认知偏差造成的慢就业现象往往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对外的认知误差,二是对内的认知模糊。一方面,由于毕业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一朝离开校园,对外部职场环境的了解具有一定局限,对职业设想、就业市场的认知存在误差,这就容易导致毕业生的职业预期与实际情况产生矛盾与心理落差,从而主观上拒绝就业。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潜能等方面的认知相对片面,存在自我认知上的模糊,无法精准匹配自己合适的岗位,从而导致慢就业现象。

3、胜任力难匹配

纵观毕业季中忙碌求职的高校学子,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部分毕业生有着清晰职业期望与择业方向,也对符合预期的岗位表现出了较大兴趣,并进行了实际尝试。无奈却受限于自身条件“够不着”,客观上无法被认可和录用,最终陷入“什么都不愿干、懒得干”“既不愿提升自我也不想放下身段”的“怪圈”,被动进入长期待业的慢就业状态。

毕业生如何避免“慢就业

1、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在面临职业选择时,诚然慢就业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缓冲期,但需要警惕的是,慢就业并不具有普适性,一味坚持慢就业可能导致错失良机、逃避工作、与市场脱节等不良后果。因此,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首先,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主动“走出去”在市场中寻找机会。其次,需要认识到职业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只有多尝试多积累,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优解”。最后,当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理想岗位时,应当考虑先就业再择业,避免处于长期待业状态。

2、尽早做好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

为了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毕业生应尽早做好对内的自我认知和对外部就业环境的认知,并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想法,集中精力做好职业规划,避免毕业后陷入迷茫。所谓“旁观者清”,为避免陷入主观意识的片面认知,毕业生可以寻求亲友、师长的帮助来获得客观评价,并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准确地归纳分析出自身的优势与短板,以此来匹配职位。而对外部就业环境的认知则可以充分利用求职公众号、公共招聘平台、企业官网等平台资源,通过招聘信息对就业市场的用人标准、行业薪资、发展前景等获得基础了解,并适时地调整自身求职预期,平衡理想与现实,以便更好地步入职场。

3、提升专业素养,寻求就业帮助

在求职过程中,岗位胜任能力是决定毕业生能否被录用的重要因素,为了顺利跨过这道“门槛”,毕业生们应提前做足做好准备,通过探索未来工作中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并且设立具体量化、可达成、有时限的目标,针对性地加以学习提升,加强自身竞争力。此外,在求职迷茫期不妨向亲友、学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在沟通与交流中发现机遇和自身问题,寻求突破和解决方法,高效提升求职成功率。

当前,应届毕业生更应珍惜时间,把握应届身份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投入就业市场,避免陷入“慢就业”怪圈。希望毕业生在谨慎选择的同时,不断在实际历练中进行尝试和验证,尽快更好地开启自己的职场生涯。


关闭